沃伦:约书亚、乔伊斯正在洽谈,就看约书亚态度
中国财富榜上有那么多大开发商,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进入专题: 改革 。试想,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调整全党工作重心的一声春雷,就不会有市场化改革的大潮涌动和上世纪80年代生机勃勃的改革发展局面。
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这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中,我国制定了新宪法并进行了4次修正,清理和修订了一大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反映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社会建设逐步深入、渐趋成型并最终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涉及更深层次重大问题的情况下,推进相关改革需要更加扎实稳妥的操作。
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只有想得透、看得清、把得准,对改革方向、方面、方式心中有数,才能做到底气足,也才能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承担起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由于当前习李之风并没有吹到住房市场,新政府的住房政策没有看到新的重大政策调整迹象。
这就使得十八大后,中国楼市的价格又开始全面上涨,京沪广等地恐慌性购房潮又开始出现,房地产股票价格上升,各种各样的企业(房地产企业或非房地产企业)纷纷涌入市场抢购土地,甚至于各地方政府借助这股房价上涨之风,正在采取不同托市政策等。(来源:联合早报网) 进入专题: 楼市政策 。住房是绝大多数民众最大的民生需要(或居住天赋人权),同时,住房作为一种长期价高的耐用消费品,其价格高低不仅决定了绝大多数民众的居住消费支付能力,也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基本消费状况。遏制高房价则是调整这种利益关系的核心。
因此,经济政策的完全民生性,就得通过住房政策来保护绝大多数人居住的天赋人权,就得严厉遏制用国有土地生产住房为少数人谋利,就得让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因为,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大造保障性住房,来解决中低收入民众住房条件,不仅政府财力有限,杯水车薪,而且在保障性住房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所导致的问题可能比少建保障性住房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比如土地资源的浪费、住房建造的低质量、保障性住房不公平分配等)。
如果新政府不对当前住房市场过高的房价进行调整,希望大造保障性住房来缓解当前住房市场矛盾,同样会给当前这个以投资投机为主导的市场,给出反向的预期。比如,有家电企业做一个房地产项目,所获得的利润就比其前16年做主业的利润总和还高。可以说,前十年房地产暴利,是当前中国收入分配严重不公最主要的根源。如果这样,中国住房市场要想得到真正的调整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这一原则落实到房地产市场,就得去除当前中国住房市场赚钱功能,就得严厉遏制住房市场投机投资需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完全的民生性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前十年的中国住房市场价格之所以快速飚升,之所以让85%以上民众没有支付能力进入市场,就在于政府错误的房地产政策,仅是把住房市场看作GDP增长的手段,就在于地方政府把其看作是土地财政增长工具,就在于把房地产市场当成少数人暴富工具,就在于这种政策让整个利益关系向少数人倾斜等。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住房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绝大多数民众岂能知道新政府的经济的民生性,会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与以往少数人先富起来有很大差别,强调的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同时,中国国内市场还借助于十八大的城镇化概念及居民收入倍增之理由,更是认为新政府为了稳增长,不会让没有经历调控的高房价下跌,中国楼市会在现有的价格基础再现新繁荣。如果房价高,绝大多数居民这两个方面的消费不仅无法释放出来,甚至于具有巨大的排挤效应。
房地产化为主导的中国经济不调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同样只能又走回前十年的老路从中期来看,这项改革可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另外由于半数以上铁路运力用来运输煤炭,而运价按照偏低的固定价格执行,这也制约了被认为是高效运输方式的铁路行业的发展。电力需求尽管有所反弹,但并不特别强劲,煤炭供给看起来较为充足,铁路运输也不紧张。因此,取消煤价双轨制、实行煤电联动机制以及取消煤炭铁路运输配额制等措施可望为电价领域开展进一步的重要改革铺平道路,并有助于促进铁路交通行业向更加市场导向的模式发展。首先,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我们认为,这是朝着十八大确立的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来源:财经网)汪涛现任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进入专题: 能源价格改革 。
在这种情况下,新公布的能源价格改革并不会立即引起煤炭或电力价格的调整。从行业层面来看,这类管制导致了小型煤矿混乱发展,对煤炭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改革方案还强调继续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当电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时,以年度为周期,相应调整上网电价,同时将电力企业消纳煤价波动的比例由30%调整为10%。本次改革的意义有多大?投资者应该关注吗?就目前来看,这项改革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
国家发改委承认在旧体制下,重点电煤和市场价长期存在较大差价,不同煤、电企业合同数量的差异导致了不公平竞争,而在煤价大幅波动时合同兑现率低,带来电煤供应不稳。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电力需求和电力供应的进一步错配。
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中国已经朝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由于改革将导致能源补贴减少、能源价格波动性增大,所以如果政府未来基本不再重启价格管制,在改革初期这对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将是负面的,但对电力行业和大型煤炭公司将是利好。而从长远来看,这将减少中国的能耗、帮助改善能源资源配置、并减少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虽然过去十年来受到价格管制的煤炭比例已经明显下降,但据发改委的估计2012年仍占中国煤炭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不过,毕竟中国过去已经多次尝试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如果煤价真的上涨,政府会在面临着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压力下仍然遵守改革承诺、调整电价吗?如果未来东部沿海地区发生电力短缺,政府能否不再命令铁路系统放弃其他需求而集中运力不计成本的运煤?更重要的是,如果电价上涨导致一些能源密集性行业发生大规模亏损,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会眼看着他们关闭产能而不出手吗?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从这个角度看,尽管要等到煤价大幅上涨或者电力需求变得紧张时、这次改革才会面临真正的考验,但本次改革的意义其实非常重要。
中国每年消耗约35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70%以上(石油每天1000万桶的消费量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比重)。煤炭消费中大约60%被用于发电,政府通过重点合同的形式对其中相当部分进行价格管制,其余则由市场自由决定价格。
2012年最后一周,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关注度似乎不那么高、但却可能影响深远的价格改革:自2013年起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并且发改委将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我们认为,对经济造成的更大的扭曲在于:由于对电煤价格、铁路运输和电价实行管制而形成了能源价格补贴,这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密集型重工业产能过剩、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
然而,当前的供需格局不会一成不变,一旦电力需求强劲上升,或者煤炭价格明显上涨,改革将面临真正的考验然而,当前的供需格局不会一成不变,一旦电力需求强劲上升,或者煤炭价格明显上涨,改革将面临真正的考验。煤炭消费中大约60%被用于发电,政府通过重点合同的形式对其中相当部分进行价格管制,其余则由市场自由决定价格。由于改革将导致能源补贴减少、能源价格波动性增大,所以如果政府未来基本不再重启价格管制,在改革初期这对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将是负面的,但对电力行业和大型煤炭公司将是利好。
而从长远来看,这将减少中国的能耗、帮助改善能源资源配置、并减少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电力需求尽管有所反弹,但并不特别强劲,煤炭供给看起来较为充足,铁路运输也不紧张。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要等到煤价大幅上涨或者电力需求变得紧张时、这次改革才会面临真正的考验,但本次改革的意义其实非常重要。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电力需求和电力供应的进一步错配。
2012年最后一周,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关注度似乎不那么高、但却可能影响深远的价格改革:自2013年起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并且发改委将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因此,取消煤价双轨制、实行煤电联动机制以及取消煤炭铁路运输配额制等措施可望为电价领域开展进一步的重要改革铺平道路,并有助于促进铁路交通行业向更加市场导向的模式发展。